双孢菇是一种高价值的食用菌,因此在大棚中种植双孢菇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具体需要的工人数量取决于很多因素,例如大棚的规模,种植方法,管理水平等等。
通常情况下,一般认为每个双孢菇大棚需要2-3名工人进行种植和管理。因此,如果有14个双孢菇大棚,那么需要的工人数量就是28-42人。
但是,这只是一个大致的估算。实际上,需要的工人数量还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种植材料的质量,以及管理人员的经验等等。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灵活调整,以确保双孢菇的生长和收成效果最佳。
总之,种植双孢菇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源,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以确保高质量的生产效果。
大棚种植食用菌的方法是怎样的?种哪种食用菌利润高呢?
蘑 菇 栽 培 技 术
江苏新沂市康原食用菌研究所 TEL:0516-88939450
一、主要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特征
双孢菇经过长期选育有白色、棕色和奶色三个变种。白色变种俗称白蘑菇,来源于法国,其色泽纯白,外观好看,鲜食及加工罐头都很适宜,历来各国栽培甚多。棕色、奶色变种色泽欠佳,虽对外界有较强的抵抗力,但质量较差,因此较少进行人工栽培。目前栽培双孢菇的主要品种有As2796、新登96、蘑258、F56等。
(二)营养特性
双孢菇是草腐菌,生长发育需要的碳素营养可通过分解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获得。所需要的氮素营养可通过腐熟的牲畜粪等获得。因此,各种农作物秸秆和各类粪肥,可作为栽培双孢菇的养料。双孢菇子实体分化和发育的最佳碳氮比为17∶1。
1、碳源
双孢菇是一种腐生真菌,完全依靠培养料中的营养物质来生长发育。双孢菇可以利用的碳源有葡萄糖、蔗糖、麦芽糖、淀粉、维生素、半纤维素及木质素等,必须依靠其他微生物以及双孢菇菌丝分泌的酶将它们分解为简单的碳水化合物后,才能吸收利用。
2、氮源
双孢菇可以利用的氮源有尿素、铵盐、蛋白胨、氨基酸等,因此,配制培养基时,除了用粪草等主要原料外,还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尿素、硫酸铵以满足双孢菇生长发育的需要。
3、矿质元素
双孢菇生长还需要一定的磷、钾、钙等矿质元素及铁、钼等微量元素。因此在配制培养基时还要按照一定的比例加过磷酸钙等化肥以及石膏、石灰以满足双孢菇生长发育的需要。
(三)环境条件
1、温度
菌丝生长的温度范围为6~32℃,最适22~24℃,25℃以上菌丝虽然生长很快,但纤细无力,且易早衰。32℃以上菌丝发黄,倒伏,以至停止生长。10℃以下,菌丝生长缓慢。子实体形成的温度是6~22℃,最适14~16℃,低于12℃子实体生长缓慢,16℃以上,子实体生长快,但柄细长,皮薄,易开伞,质量差,产量低。
2、湿度
菌丝体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60%~65%,空气相对湿度80%左右,培养料含水量低于50%时,菌丝生长缓慢,绒毛菌丝多而纤细。子实体生长阶段要求培养料含水量60%~65%;覆土含水量保持在18%~20%;空气相对湿度85%~90%,超过95%,菌盖易发生各种细菌性病斑,若低于70%,菌盖表面变硬,易空心、白心,低于50%,停止出菇,菇蕾会枯萎死亡。
3、光照
双孢菇的菌丝体和子实体均不需要光线,在一般散射光的条件下可以生长,但不能强光照射。子实体在阴暗的环境下长得洁白、肥大,若光线太强,长出的子实体表面硬化,畸形菇多,商品价值差。
4、空气
双孢菇需要有良好的通风条件。双孢菇属好气性菌类。菌丝体阶段、子实体阶段都需要充足的新鲜空气。出菇阶段,CO2浓度应控制在01%以下,否则子实体菌盖小,菌柄细长,易开伞。
5、酸碱度
双孢菇宜偏碱性,偏酸对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都不利,而且容易产生杂菌。菌丝生长的pH值范围是5~8,最适70~80,进棚前培养料的pH值应调至75~80,土粒的pH值应在8~85。每采完一期菇喷水时适当放点石灰,以保持较高的pH值,抑制杂菌孳生。
二、栽培与管理技术要点
(一)栽培配方(按100平方米栽培面积计)
配方一:麦秸(稻草)1500千克、干牛(马)粪1500千克、尿素20千克、豆饼50千克、过磷酸钙30千克、石膏粉40千克、碳酸钙30千克、硫酸铵15千克。料的pH值80。
配方二:麦秸(稻草)2250千克、干鸡粪750千克、尿素175千克、饼肥75千克、过磷酸钙25千克、碳酸钙40千克、硫酸铵15千克。料的pH值80。
配方三:玉米秸1500千克、干牛粪1500千克、尿素25千克、棉籽壳300千克、磷肥40千克、石膏60千克、石灰50千克。料的pH值80。
(二)栽培技术
1、发酵料堆制(略)
2、培养料进棚铺床
(1)入棚前的工作
①地床翻新,阳光曝晒,整平地床(中间呈拱状),提前3天喷3%~5%石灰水(或先撒一层石灰粉,再用清水喷湿与地湿接通);喷一次05%敌敌畏(或敌百虫),严防在地湿如泥时进行铺料。
②地铺玉米秸(不铺也可):为了增加透气性,加快发菌速度,降低土层的降温影响,可以在地床上铺一层(1~2根厚)玉米秸。发霉的玉米秸不用,扒去叶子,长度和地床宽度一致,先用5%石灰水浸泡24小时(浸泡时加入02%克霉灵),捞出沥去表面水,稍晒干。玉米秸铺好后撒一层石灰粉,以防霉变,也可在床面纵横挖沟,增加透气性。
③空棚消毒:每100平方米的棚用硫磺4斤,加1-2斤干燥松木屑,混合均匀,销泼点酒精,点火即然,熏蒸消毒。为了除虫,也可在里边加05斤敌敌畏一起熏蒸,密封24小时后开窗通风换气。空棚消毒应比进棚时间早一天,药品应分2-3处点燃熏蒸,以便于扩散各个角落。
(2)培养料入棚
①入棚时间在清晨较好,因为天气不太热,速度要快。刮大风、下雨时不要入棚。
②入棚铺床:底下先铺一层约3-5厘米厚的发酵长麦秸料,然后把麦秸和粪料的混合料均匀的铺在上面,料厚20厘米左右,中间稍拱,稍微平整,不可压实,料的厚薄应基本一致。
(3)实棚消毒
铺完料后,菇棚内外打扫干净,无用之物搬出菇棚外,关闭门窗和通气孔,每100平方米用甲醛4斤,高锰酸钾2斤,分放在3-5个容器中进行熏蒸消毒。先从里边开始,边倒入甲醛,边放入已用卫生纸包好的高锰酸钾,一边后撤,最后密封棚门,消毒24小时。在操作方法上,也可先放入高锰酸钾,再放入备好的甲醛,由于甲醛遇上高锰酸钾后,化学反应相当快,随即便可放出甲醛,所以都应事先称好、量好。消毒后,打开门窗和通气孔,进行通风换气至棚内无甲醛氨臭味,待测定料温无回升并稳定在28℃以下时(约需3天左右)便播种。
3、播种
(1)播种时间
播种时最好避开高温天气。如是阴天可整天播种,不要拖延时间,尽快播完。若是晴热天,最好安排下午4-5点种开始播种,争取当天播种完毕。
播种时,以棚温在22℃-25℃、料温在24℃-26℃为宜,最高不超过28℃,播种后应每天检查料温,以防高温烧死菌种。为便于检查,空间挂一般温度计即可,而料内最好插入医用体温表,以防读错。
(2)播种日期
平原地区播种日期一般在9月10日至9月30日,气温低时应提前、高时延后,料层薄者应提前,厚者应延后。因为在不增加增温设备的情况下很难跨过冬季,所以有条件的农户,最好加上增温设备,以便冬季出菇。实践证明,适当提早播种,利于提高产量。
(3)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①整理料面:料层厚薄不均,料面高低不平,是造成发菌程度不一,从而造成串土速度不一,直至出菇不匀的首要原因。所以在播种前必须进行料层整理,达到厚薄一致,“料不平”、“土找平”的懒法必须防止。
②检查料中有无氨气和螨类:氨气杀菌,螨虫吃菌,这是播种前必须除掉的两大祸害。一般来说,除虫螨从堆料三翻就开始除治,万万不可等到播种前才想起,因为它既带来了操作麻烦,又延误了播种时机。
检查氨气:用pH55-9的精密试纸,放在随时挖的料坑空间,周围不得碰到培养料。若pH值超过8表明有氨存在,可喷洒2%甲醛除之;若pH值大于9,表明氨重,绝对不行,可按每一百平方米洒50~80斤过磷酸钙细粉,再重新翻料整平料面,消除氨气,因为氨多必伤菌,也易长鬼伞,必须消除。
检查螨类:可用薄膜铺放在一处料面上,经过1小时左右,检查薄膜上是否附有螨虫。如果发现有,可喷洒1000倍的除虫菊酯或3000~5000倍的氯氰菊酯,密封24小时。严重时应采用磷化铝熏蒸,多层床架棚可按每平方米用1片,因产剧毒,严防密封不好而漏气,严禁在家院菇棚使用,严禁未散完气而进菇棚操作,散气24小时后才可入棚。
③菌种准备:将菌种瓶的外部用02%高锰酸钾溶液(或3%漂白粉或01%克霉灵)反复擦洗干净,并在其浸湿棉塞后,用镊子拔出。然后把瓶子打破,小心地去掉玻璃渣。先去掉上部盖料层,再将菌种捏碎,不能揉搓,切不可捏成单个麦粒,也不可损伤麦粒上的表皮菌丝。然后放入已消毒过的脸盆中,用时轻轻抓出。
(4)播种方法
播种时,菌种量的计算是每平方米15瓶,若九月下旬播种应2-3瓶。适当增加播种量,发菌快,不污染,出菇早,产量高。先将菌种的三分之二散播在料面上,一定要均匀,要用铁叉或竹尖轻轻抖动培养料,使麦粒菌种落入3~5厘米厚的料层中(相当于表层混播),把余下的另三分之一菌种散播在料面上,用木板轻轻拍动,使菌种紧贴料面,不能让菌种架空。在靠近门帘及通风口等容易干的地方盖上报纸(预先用05%甲醛喷湿)或地膜,以防料干。料稍干者,可用地膜覆盖3~5天,萌发定植后揭掉。
播种后轻轻压实(合成料要压实一些),既使菌种和料接触紧密,又要透气保湿。料湿轻压,料稍干者可适度重压(最好事先喷05%石灰水补湿),晚期播种的,要适度重压,以便保湿、保温。
播种量大小与产量有关。一般不超过三瓶,不少于一瓶。播种量大的应适当播到下层去(国外全是混播,因为都用标准的二次发酵),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料层的混播;万万不可集中在表面,以防止产生密菇、球菌和死菇。
增加播种量,再加上混播,可提高产量。因麦粒本身就是营养源,这也符合国外覆土前菌料层补养的原理。再者,发菌也快,覆土、出菇也早,可延长出菇期,从而增加了产量。
4、播种后的发菌管理
播种后2~3天内,菇棚(房)内以保湿为主,微量透风为辅,切不可一点不透风,门窗、透气孔等可半开半掩,少开多掩,通风孔可挂草帘或堵上,做到保湿又透气。紧闭门窗,密不透气容易造成高温高湿而诱发杂菌。棚温以22℃~24℃为宜,料温24℃~26℃为好,尽快使菌种萌发,又要严防菌种及料面干燥。
播种后4~6天,菌丝已开始长入培养料,应以换气为主,小通风为辅,适当增加通风量,促进菌丝向料内生长,防止杂菌滋生。同时要检查菌种成活情况(若有的没成活可补播)和床面杂菌情况。发现毛霉要加大通风、降低空气湿度、控制发展;发现有绿霉点,可在霉点上摊由石灰、粘土和漂白粉三合一的泥糊,控制其蔓延和传播。为了防止杂菌滋生,播种三天后,可在空中喷洒01%克霉灵或05%甲醛溶液。
播种后7~12天为发菌旺盛期,应以小通风为主,大通风为辅,促使菌丝快速纵横生长,发足发壮菌丝。若生长不快,可用铁叉适当撬料,增加透气性,促进菌丝生长。
当菌丝生长到料层二分之一时,一般进行撬料,以加快发菌速度。
播种后12~20天为培养料发菌后期,当菌丝长到料层三分之二时,要及时覆土。“覆土晚一天,出菇晚十天”,菇农谚语不能不信。但也不能操之过急,如果料层菌丝没有发好就急忙覆土,虽然出菇早,但产量却不高,故此,适时覆土最重要。
5、覆土
(1)覆土前的准备工作
①覆土材料的准备:覆土性状直接关系到产量高低、菇质优劣和调节水难易,务必不可草率从事。国外多用泥炭土,保持透气,持水力强,是蘑菇高产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据实践经验,砂土、胶泥土、河堤土、贫瘠土、盐碱土均不能用。应选择小麦能高产的水浇地的麦田土,或其他作物农田土;也可选用农村菜地土和一般麦田土的等份混合土;也可选用野外不沙、不胶粘的偏黑色坑泥土(没污染)和麦田土的混合土。在取土时,应取15~20cm以下的半活性半生的土,过深的土太贫瘠。表层土由于杂菌多、虫害多,草籽多也不宜用;含盐量超过04%的盐碱土也不宜用。如果有条件可以添加20%~30%泥炭或10%粉煤灰。目前为了增加土质的保水性、透气性、肥效性,经常添加3%左右的发酵料(粉碎成屑状)或麦糠。土质以粘壤土为好。粗土以沙性壤土为好。
播种以后,应立即开始准备,不可拖延。每一百平方米栽培面积应准备3~4m3,若覆土35cm,则应准备35 m3,另外05立方作为补菇穴用。按4立方米准备,可在其中加入过磷酸钙30斤,碳酸钙30斤,石膏粉10斤,石灰粉30斤,干发酵料的粗碎料(下种时剩余一小部分,晒干,粗粉碎)150斤。土料应过九目筛。上述配方我们称之为混合土,使用前先用3%甲醛80斤和1%的敌敌畏溶液80斤进行消毒,杀虫,边翻边喷,然后覆膜消毒24小时,揭膜后,每1~2天翻一次,共翻3次,以便去除药味,然后在播种1天后,把混合土堆成长形堆,中间开一沟槽,加水润透,任其自然浸润,待到外部显湿印为好。然后周围喷一些敌敌畏,盖上薄膜,等待覆土。覆土时,混合土水分应达到手握成团落地即散的程度,pH75为准。
②菌床的复壮
A、机械刺激复壮:在菌丝吃料二分之一时,用三齿叉按一定斜度轻微的撬动一下三分之二的料层(切不可大撬、重撬),同时用三齿叉(或手)轻轻划破表层,高低不平的再进行一次修补,然后稍关门窗1~2天,使菌丝活力恢复后再通风发菌,采用床架栽培,在菌丝吃料1/2时,即可菌丝吃料三分之二时即可及时覆土。
B、菌床补养复壮:在覆土前可按每100平方米喷洒一遍蘑菇健壮素(50斤水加25克健壮素),尤其是料偏干的,必须喷,一方面调湿,二则利于菌丝上调。补水后不可马上覆土,2~3天菌丝恢复生长后,才能覆土。
③杂菌和虫害的检查与防治:若发现有螨和菇蝇,可喷—次01%敌敌畏或3000倍的氯氰菊酯,关门一天后通风换气。若发现有绿霉或青霉,喷一次01%克霉灵:已成绿点状的要用“三合—”消毒土覆在上面,并且取走,局部发现则宜局部处理。
(2)覆土方法
适宜的覆土时间,—般在播种后第15~20天,菌丝发到2/3时。覆土前把菌床再轻压一下,整平。覆土时,要从菌床的一头开始。撒土时宜用小容器,如小铁簸萁、大铁铲等,严防一大堆连一大堆的放在床上,这样容易压成坑洞,造成局部覆土过厚。为了覆土厚薄一致,可作三根长方木,高度33厘米,正中间放一根,两边各放一根。覆土放好后再用木板刮平,切不可把覆土层压实。如果菌床高低不平,应随高就高,随低就低,不能用土找平。覆土时,尽量把大粒土放在下边,覆土面上的草料尽量检去。覆土后,调水2~3天,使土层水分达到搓得圆,不粘手,手捏有裂口为宜。
采用二次覆土者,即先覆23厘米,调水2~3天,转入正常管理,待菌丝长到接近土面时,再覆一层一厘米厚的土料,然后通风2~3天,再喷一次结菇水(每平方米2~3斤),接着继续通风,降低棚温和料温,使菌丝在土表下低头变粗,形成原基,并使原基定位于土表下05~10厘米的部位上。在覆土前5~7天,先在床边涂一层约厚3~4厘米的大米饭样的泥土,栏边呈坡状,不可用泥抹平。此法有利于产床边菇和保湿,为了防止菌床不透气,可用尖木棍在菌床两边间隔30厘米插一个洞,以能穿进料层即可。
(3)覆土后的调水管理
覆土后一般在一周内不再调水。但是,如果土层达不到手捏能扁、手握能圆、又不粘手的程度,必须在2~3天内把土层调足水分,以达到上述程度。如果土层pH值低于7,可用01石灰水调节。必须指出,不管如何调水,都绝对不允许让水渗到下边料层。一旦淹死料层表面菌丝,或水已渗到料表,或由于长时间不注意而已形成隔层(即料表菌丝退去,草料变成黑褐色或黑色),那时将大大推迟土层串菌乃至出菇,千万不能大意。
6、秋冬菇棚的管理
(1)土层发菌至头潮菇管理
只有土层中发好菌丝才能出菇(这是土生菌的规律)。料层菌丝生长得再好,土层没有菌丝也不会出好菇,至少说不会产多少蘑菇。可见覆土后的发菌管理,同样重要,甚至高于料层发菌。
当覆土、调好水、且土层表面水迹收掉后,在棚内温度保持在22℃~25℃,相对湿度85%左右的情况下,5天之内以虚掩门窗少通风为主,适当通风换气为辅,使料中菌丝尽快爬出土层,也就是吊菌丝入土。在—般情况下,覆土后5天菌丝便可爬入土层。5天后通风量逐渐增大,风量依菌丝状态而定。若菌丝灰白色,表明通风换气适中;若菌丝细白,表明通风换气不足,宜增加通风换气次数和时间。但要防止因通风过量而使菌丝回头倒伏而在土层下部深结地雷菇。同时,菌丝一旦爬入土层,一般不宜再喷水,因为喷水不当也可能使菌丝低头而产生地雷菇;另外还要注意晚上的温度,如果晚上温度己低于20℃,并且菌丝刚爬入土层,也不要通风;若土偏干不利于菌丝串土,也要适当喷水,轻喷勤喷,把土层调到适宜的湿度;如果覆土后5天菌丝还未爬入土层,可在菌床上覆上—层地膜,以利吊菌入土。
覆土后15~20天是管理的关键时期。当菌丝串土到覆土层2/3并且土层中有大量菌丝出现(个别土层薄者已刚刚冒出菌丝,有的地方已出现白点原基)时,要及时加大通风量,将棚温调到16℃~18℃,料温降到15℃~19℃,同时在大通风1~2天后,喷一些结菇水,喷水量每平方米2~3斤,分2~3天喷入,然后再大通风1~3天,再转入小通风,以促进原基和菇蕾形成(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浓度有利于原基形成)。结菇水要喷到土粒要捏的扁、搓得圆、不沾手为宜。这样约经3~5天便可在表土下05~10厘米的位置上形成米粒至绿豆大小的子实体幼蕾(大约覆土后15~17天)。当幼蕾长到黄豆大小时,喷一次保质水,每平方米约一斤。大约再经过4~6天,黄豆大小的菇蕾便可长到25~4厘米直径的等级菇。
一般来说,在出菇期间,土层湿度以达到土粒捏的扁、搓得圆、不粘土、落地不散、水又不漏进料内为标准。如果土层湿度达到能搓圆沾手的程度,表明水分已大。如果在10月份就已出菇,气温尚高,可以在出第一茬菇时土层湿度达到搓圆又轻微沾手的程度。但进入11月份绝不能让土层湿度达到轻微沾手的程度,并要逐渐降低土层湿度,以免水伤菌丝。
(2)蘑菇采收
①采收标准:菌盖长至3~4厘米时应及时采收,以符合出口标准。采收过迟,菇体长得过大,将大大延缓转潮,并不能增加多少产量。菌盖直径3~4厘米采收,菇质好,而且转潮快,总体产量并不降低,甚至超过大蘑菇的产量。实践证明,在菇床上只要有一定量蘑菇的存在,下一潮形成的小菇蕾就不会迅速生长。因此,在北方地区出菇适温期短的情况下,适时采收,适时转潮,有利于提高产量。
②采收方法和转潮水的喷洒时间
采收时,要配备一把不锈小刀和塑料桶,采下蘑菇后及时切掉带泥的菇根,保持洁白,不开伞,无泥根。采收一、二潮菇时,应采用先捺后旋再提起的采摘方式,当然是连贯动作,不要带动菇周围小菇和菌丝,如果蘑菇较密,应采取小刀切割的方法,以免伤及它菇而造成死菇。三潮后,特别是5~6潮菇,应采取拔起的方法,以利于拔掉老化菌索(已无生菇能力)。
当采完一潮菇时或接近结束时,应及时喷打转潮水,为生产下一潮菇提供水分。另外,采收完—潮菇,及时整理床面,剔出菇脚和老菇根,并用细粒土将空穴填平,并及时喷水保湿转潮。
7、菇棚的越冬管理
北方地区,进入12月上旬(中拱棚)和下旬(冬暖式大棚)即可转入越冬管理,直至第二年的3月上旬。
由于秋菇管理不同,种菇早晚不—,产量高低各异,秋菇结束时的菌床好坏自然也不尽相同。有的秋菇结束后,料层和土层中菌丝生长依然很好,色泽洁白,也无病虫害;有的则土中菌丝衰退,与土层接近的料层菌丝变褐变黑,但下部菌丝仍是白色且较浓密,有的介于上述好坏之间。
菌丝较好的菇棚,当秋菇结束后,应把土层中发黄的老根和死菇等挑除干净,再用三齿耙从土面向底轻轻的稍微撬动一下,以增加料层的透气性,排除料中不良气体,进入新鲜空气,复壮菌丝,然后补上新土,整平土面,追补一次营养水。需要指出,在挑出老根、死菇、死蕾时,切莫大翻大挑,一般先刮掉05~10厘米表土,便可观察到死菇、死蕾和老菌丝(黄褐色)清理后,可进行一次追肥,补上新土,把湿度调节好,但水分宜小,比覆土时要求还要干些,以防一旦出现气温回升又形成菇蕾。
菌丝属于次等状态的,应采用修复术,一旦结束秋菇,气温又不太低,及时将变黑的有杂菌的料层清除去,并喷1号蘑菇健壮素或其他肥液。再重新覆上旧土或新土,然后补充水分,以达到比覆土时稍干一点的湿度。这类菌床,一般进入12月份出菇很少,于其晚一点修复不如早一点修复,至少不能晚于12月下旬。其目的是利用尚存的较高气温和较高地温,让菌丝得到恢复生长,并爬入土层,以便于春菇期间早出菇。如果过晚或等到第二年三月再进行,因气温和地温都很低,很难恢复与串土,只能等气温高了才行。到那时,比一般菇棚最低少出1~2潮菇。
和土层贴近的料层没有变黑,只是有点褐变,而且不太厚,此类菌床—般不用修复。一旦停止喷水,菌丝自然得到恢复。
在越冬期间,床面上基本不喷水,只要不发白即可。同时通风口不要全部堵死,在中午前后高温时,可打开通风口进行通风换气,至少每10天通一次风。另外做好防寒,床面上可覆一层干麦秸,北墙可设风障,一层棚膜的外面再加盖—层,土层最好不要结冰。菇棚保温好,也利于减少冷凝水的形成(往往造成覆土过湿)。那种“四门紧闭,来年再说”的做法,势必给春菇生产带来不利。
8、春菇棚的管理
从3月下旬可以进入春菇生产管理,但最好在四月初进入春菇生产管理,因为到了四月上旬,棚温和料温才基本满足出菇需要。过早进行春菇的用水管理并不利于高产,甚至会伤害菌丝。
所谓从三月上中旬便进入春菇管理,主要是指开始增加棚温,通风换气、除虫灭菌、窗口挂上纱窗(气温渐高,飞虫渐多)。但重点是增加棚温,从而提高地温和料温,因为进入三月份后的大气候仍是春寒低温阶段,只能循序渐进的逐步增加棚温。增加棚温的方法,可以适当扒稀覆盖麦秸,缓慢增温,严防扒掉麦秸增温,因为它扭变不了大气候,只能短时间造成温差过大的高温,使覆土层失水和使土中菌丝遭受高温伤害。到了夜间又是低温影响,从而造成菌丝冷热夹击,降低活力。
春菇期间的出菇条件主要是棚温和料温,二者都超过10℃以上才可勉强出菇。一般来讲,棚温在14℃~18℃,料温在15℃~19℃是出菇的适温条件,千万别光盯着棚温,到了四月中下旬才进入出菇高峰,有时还拖到五月上旬。进入五月下旬便进入尾期,有的年份可出到六月中旬。
春菇生产管理中,一般在三月上中旬侧重于增温管理;三月下旬至四月初应侧重于追肥和调水管理(调节到刚覆土时的湿度);到了四月中旬至五月上旬进入盛产期,应侧重于通风换气,适度调节水分,以减少病害,增产增值;一旦进入五月份,气温升高,应侧重于降温、通风换气、增加喷水量(注意补水至下层土);进入五月下旬,应及时泼浇结束水。另外在进入四月份还要补加道沟两边的湿度(灌一次沟),以利于产生沟边菇。进入五月份可加厚棚上覆盖物,降低棚内温度,必要时往棚顶上喷水以降低棚内温度(时间在中午12点左右,一般可降2~4℃),白天可关闭门窗,晚上全开。另外,凡双层棚膜的菇棚,揭掉上层膜,罩上鸡网,防止把麦秸刮跑。凡单层膜的棚,一进入风季,必须罩上鸡网,防止刮走麦草,还要注意防火。
关于防治病虫害,必须以防为主,防重于治,防治兼施。只有搞好后发酵和覆土的消毒,才可防止病虫害的发生。但菇棚又不是“真空”;其它病虫害仍可能传播进来,所以不可掉以轻心。—旦进入春菇管理就要喷洒一遍05%的敌敌畏;走道喷洒1~5%的石灰水;支棚竹竽在使用前就应该用五氯酚纳或硫酸铜进行消毒,发生霉菌的应该及早除治,可喷洒01%克霉灵或03%漂白粉。春菇生产期间,易发生锈斑病,务必在喷水时和喷水后进行大通风,加强通风换气,防止菇面积水不蒸发而诱发此病,细菌斑点病的病因也是如此。 下层土干,易出空根白心菇,土层过湿易出红根菇,空气湿度小易使菇发黄;高温高湿不透气,易产生薄皮菇。
喷水工具,—般采用背式喷雾器,但它只适于空气补湿。若要适合床面喷水,应该把喷头的喷水眼加大,这样喷出的水犹如细雨,还可减轻体力。如果喷出的水多是雾状,仅仅湿润表层,下层覆土得不到水分补充,势必死菇或产生白心菇。另外还造成空气湿度过大而诱发病害。
春菇管理中的补土非常重要,四月中旬后,气温越来越高,菌丝越来越接近土面,因而导致出菇部位越来越高,造成薄菇和早开伞。春菇生产期间,每采一潮菇后,及时补上一层新土,以降低出菇部位,提高品质,增加产量。
双孢菇的种植利润分析
我觉得还是枞树菇,也叫松树菌,是由于这种食用菌生长在松树林下而得名,去年我们这里最高时卖到五十八元每斤,可能价格不是很高,可产出效益还是可以的,因为它并不是珍稀菌类,羊肚菌的价格,干品的通货价格高达800~1000元/斤;剪脚的羊肚菌价格更贵,可以卖到1200~1500元/斤。如果是鲜货出售,价格也不低,市场收购价格在75元/斤左右。
栽培什么食用菌,选择原料最重要,取决市场价格以及本地资源廉价拥有,如果当地有廉价牛粪资源和农作物秸秆,就可以首选双孢菇栽培。双孢菇是市场深受消费者欢迎的菇品,栽培技术比较成熟,羊肚菌已经实现了人工种植,一亩的投资成本在8000元上下,而羊肚菌干货产量仅为36斤左右,按照900元/斤的价格出售,产值可以达到32400元,产值非常高,利润32400-8000=24400元,亩利润还是非常高的。
香菇大家都比较熟悉,不仅美味,而且营养价值高,最主要是对高血脂高血压和一些心脑血管疾病能起到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目前已经掌握照顾的培育技术,很多贫困山区在政府的支持下正在大力发展香菇产业。比如羊肚菌,有价格优势,目前400一700元/斤,但广种薄收,黑皮鸡枞有量的优势。
亩产7、8千斤,价格平均在15一30左右,这些菇类经济效益都可观,具体的要问专业人员,种植什么食用菌效益高。各地市场是不同的。应该根据当地市场的需求来决定。目前一般以茶树菇。蟹味菇,秀珍菇,白灵菇等,和一些畅销的常规品种效益是不错的 市场价格,和原材料(成本)决定效益。
双孢白蘑菇市场价格不高,是大众消费品种,既可卖到宾馆饭店,也可以大量进入市民餐桌,市场容量大,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下面是我精心为你整理的双孢菇的种植利润分析,一起来看看。
双孢菇的种植利润分析
双孢白蘑菇是一种营养丰富并且有食疗价值的食品,外观鲜白,肉质脆嫩,含有10余种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维生素、矿物质等,能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可预防肝硬化和血管硬化,多食可补血养生,很受消费者欢迎。
此外,双孢白蘑菇市场价格不高,是大众消费品种,既可卖到宾馆饭店,也可以大量进入市民餐桌,市场容量大,具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农户种植,以一个大棚为种植单位。一个大棚占地面积13亩,可栽培白蘑菇1万平方尺。毛竹、铁丝、铁钉等搭建大棚的材料费用:15000~000元塑料薄膜:500元稻草、草帘(搭建大棚和做营养料用):4000元菌种:1100袋~1200袋,每袋2元,计投入2200~2400元
药品和肥料费用:3000元
搭建大棚人工费用:2000元
采摘蘑菇期间雇佣人工支出费用:6000元左右
共计投入:32700-33700元,
产出
8月份栽培菌种,9月25日左右出菇,一共可采3次,9月下旬的秋菇;11月~12月的冬菇;次年清明到5月份的春菇。秋冬两季共可产菇9000一10000公斤,春菇可产1000公斤。按照前几年平均市场批发价格每公斤按最低4元计算,可得秋冬菇产出36000~40000元;春菇产出4000元。
共计产出:40000~44000元
收益
大棚一般可用7年左右,除了稻草帘、稻草和塑料薄膜需要每年更换外,第2~3年内不用修补,3年后铁丝、铁钉、毛竹有坏损的可随时更换。
则第一年收益为:6300~11300元
第二年及其以后的收益为:24200~28300元。
双孢菇的种植管理方法
先在棚内菇床上铺一层3厘米厚的新鲜麦秸,再将发酵好的培养料均匀地铺到菇床上,料层厚15-20厘米为宜。然后按每立方米空间用高锰酸钾10克加甲醛20毫升熏蒸消毒,24小时后打开门窗难通风换气。当料温降到28°C以下时即可播种,每平方米用500毫升瓶装的菌种一瓶。将菌种均匀地撒在料面上,轻轻压实打平,使菌种沉入料内2厘米左右为宜。
播种后3天内适当关闭门窗,保持空气湿度80%左右,以促使菌种萌发。注意棚内温度不能超过30°C,否则应在夜间适当通风降温。播种后15天左右,当菌丝基本长满料层时进行覆土。覆土方法:选择吸水性好,具有团粒结构、孔隙多、湿不粘、干不散的土壤为佳,每100平方米菇床约需25立方米的土。先拌入15%-2%的石灰粉,再用5%的甲醛水溶液将土渗透,待手抓不粘、抓起成团、撒下就散时进行覆盖,覆土厚度25-35厘米。
覆土后调节水分,使土层含水量保持在20%左右。覆土后的空间湿度应保持在80%-90%,温度13-20°C(最佳温度15-18°C)。应视土层干湿状况适时喷水,严格控制温、湿度是双孢菇优质高产的关键。
病虫潜伏于培养料中,播种后对双孢菇菌丝造成危害,导致出菇困难或不出菇。
解决方法:彻底清理菇棚及周围环境卫生;用“百病傻”处理覆土,发菌和出菇阶段每隔3~7天喷施一次;在菇棚通风口和进风口出撒施石灰粉,以防害虫爬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