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蚊子体内的毒素叫抗凝血素,花蚊子体内的抗凝血素浓度最高,叮人特别痒痛,叮泡也大。
花蚊子的学名为“白纹伊蚊”,其蚊体中小型、黑色,有银白色斑纹,因此也被称为“花斑蚊”,是我国传播登革热的主要媒介。
花蚊子和主要蚊种库蚊不同,它们不仅在夜间吸血,还有白天吸血的习惯。它们在叮咬人体时通常一边吸血,一边把自己的唾液注入人体内,登革热病毒也随之注入人的体内。
花蚊子吸血时常不是一次吸饱,而是东叮一下,西叮一下地间断吸血,这样就增加了传播疾病的危险。花蚊子不仅可传播登革热,近年来流行的基孔肯雅和引起巴西小头寨卡热的传播都与花蚊子有关。
扩展资料:
防止蚊子叮咬的方法:
1、常洗澡,古龙香水可驱蚊
常洗澡,保持皮肤清爽,流汗时及时擦去汗液,可以减少汗液气味对蚊虫的吸引。少用香皂和香水,蚊子喜食花蜜露,因此,使用香水、化妆品、面霜等带花香味的物品后,被蚊子叮咬的概率会上升。
2、巧用蚊子不喜欢的气味
蚊子对特殊的气味比较害怕,一些天然植物对蚊子有驱避作用。比如夜来香、艾叶草,其中最明显的是除虫菊,对蚊子有很强的驱避甚至杀灭作用。柠檬草油、香茅和香叶醇等气味蚊子也不喜欢。
3、户外运动穿浅色衣服
在蚊子较多的地方活动时,尽量穿浅色的长袖衣服,同时要穿袜子,这样不仅可以减少人蚊接触,蚊子感觉到人的皮肤湿度降低、皮表挥发物减少,也会减少叮咬。
4、家中积水及时清空
不要给蚊子留生存空间,专家建议,居民家庭花瓶和水养植物至少每星期彻底换水一次,要彻底清理空调托盘、花盆底碟(托盘儿)积水;每周检查卫生间和厨房的地漏或者更换具有防渗等功能的安全地漏,保持地漏处无积水;
凤凰网-登录 查找 蚊子咬?花3分钟看完本文,一准儿破!
凤凰网-从花蚊子谈登革热的风险
为什么花斑蚊喜欢在小水洼里产卵?
1 可以适当使用高效低毒的化学杀虫剂,在空间喷洒或熏蒸灭蚊。也可用杀蚊香,电蚊香等灭蚊武器。
2 在居室装上纱窗纱门或使用蚊帐,也不失为有效的防蚊办法。
3 花斑蚊最喜停在黑色衣服上,故应穿浅色衣服。
4 要多吃蔬菜。蔬菜中有一些含有蚊子不喜欢的气味,如含胡萝卜素的蔬菜及大蒜等有辛辣味的蔬菜等,人吃下后,蚊子也会离你远点。
5 尽量穿袜子。许多女孩子喜欢光脚穿鞋,殊不知穿袜子后,蚊子感觉人的皮肤湿度降低,皮表挥发物减少,会减少叮咬。
6 夏天洗澡最好少用香皂。一般来说,蚊子喜食花蜜露,因此,使用香水、化妆品、面霜等带花香味的物品后,被蚊子叮咬的概率会上升。不过,并非所有的香味都会招惹蚊子,如男士常用的古龙水中因带檀香味,反能起驱蚊的作用。
扩展资料:
种类
蚊子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按蚊、伊蚊和库蚊。它们形态各有特色,很易识别。按蚊又称疟蚊,叮人时身体如钉,可垂直扎入人畜皮肉。库蚊又称家蚊,叮咬时身体与触面平行。伊蚊又称花斑蚊,身体黑白相间,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能猖狂攻击人畜,可传播多种烈性传染病。因此,有人称它为昆虫世界的头号“恶棍”。
-花斑蚊
这是什么虫子蚊子
因为它们属于清水容器型。
属于“清水容器型”蚊子,俗称花斑蚊。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而且其幼虫具有“嗜静”的特性。
对人有很强的攻击力,一方面严重骚扰人群的正常生活,同时,还可以传播登革热等蚊媒传染病。它主要孳生在人工容器,如各类缸、罐、坛、盆、瓶、轮胎等的雨后积水中。
扩展资料:
主要在白天吸血。下午活动高峰比上午明显,雌蚊是非常活跃和凶猛的吸血者。卵的抗旱力很强,孑孓在所有类形的细小积水处(树洞、竹筒、空罐、轮胎、水洼等)孳生,
成蚊在胸背和脚都有白色间条成蚊栖息在树丛,蚊虽喜在室外活动,但亦会飞进室内,雌蚊在日间吸食血(高峰期出现于日出后两小时内及日落前两小时内),
飞行能力不强(约100米),传播登革热、乙型脑炎等。
参考资料:
花蚊子-
蚊子为什么有花纹?
花斑蚊,学名又叫伊蚊,它最大的特点是身体黑白相间。伊蚊多孳生于树洞、竹筒、叶液、缸罐、石穴、坑洼等小型积水中,有些种类则在稻田、沼泽、水塘中生长。卵单产,通常产于容器的潮湿内壁或孳生场所的湿土上。滞育卵耐低温和干燥,并以此越冬或度过干旱季节。分布全世界,是蚊科中最大的一属。种类近1000种,中国有100余种。花斑蚊主要在白天吸食人血,叮人凶猛,可传播登革热、乙型脑炎、基孔肯雅热等疾病;它们喜欢在白天活动,喜欢阴凉的地方。花斑蚊飞行速度极快,可随心所欲地做前后滚翻、俯冲、急转弯、突然加速或减速等“高难动作”,有“亚洲虎蚊”之称。
这个是蚊子的基因导致的。
蚊子 (吸食类昆虫)
蚊子(mosquito),属于昆虫纲双翅目蚊科,全球约有3000种。是一种具有刺吸式口器的纤小飞虫。通常雌性以血液作为食物,而雄性则吸食植物的汁液。吸血的雌蚊是登革热、疟疾、黄热病、丝虫病、日本脑炎等其他病原体的中间寄主。除南极洲外各大陆皆有蚊子的分布。其中,以按蚊属、伊蚊属和库蚊属最为著名。
形态特征:
蚊子的身体结构:
昆虫,身体和脚皆细长。蚊子是多细胞生物。大小随种类不同,不过大部分小于15mm。体重约为2-25mg,一条后腿仅重约025mg。蚊子有22颗牙齿。只有一对翅膀,另一对退化为平衡杆。飞行速度约为每小时15到25公里,一般蚊子飞行时每秒翅膀震动594次左右;这样的振动,使我们在蚊子飞行时会听到“嗡嗡”的声音。口器为刺吸式,像一根极细的注射器针头。大部分种类雌蚊的口器都适合刺吸血液。蚊体表覆盖形状及颜色不同的鳞片,使蚊体呈不同的颜色。这是鉴别蚊类的重要依据之一的。翅脉上也有鳞片,翅后缘有缘鳞。多为夜行性动物。
头部:
似半球形,有复眼和触角各1 对,喙1 支。触角(Antenna)有15 节:第一节称柄节(Scape),第二节称梗节(Torus),第三节以后各节均细长称鞭节(Flagellum)。各鞭节轮生一圈毛,雌蚊的轮毛短而稀,雄蚊的轮毛长而密。在雌蚊触角上,除轮毛外,还有另一类是短毛,分布在每一鞭节上,这些短毛对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产生反应,对二氧化碳、乳酸等化合物和湿度尤其敏感,起寻找吸血对象作用的是短毛,而不是复眼。
胸部:
分前胸、中胸和后胸,每胸节有足1 对,中胸有翅1 对,后胸有1 对平衡棒,中胸、后胸各有气门 1 对。中胸特别发达,其背板几乎占据全胸背,由前而后依次为盾片、小盾片及后背片。库蚊和伊蚊的小盾片呈叶状,缘毛在凸叶上,按蚊的小盾片后缘呈弧形,缘毛分布均匀。蚊翅窄长,膜质。翅脉简单,纵脉(V)2 .4 .5 各分两支,其余纵脉均不分支。翅脉上覆盖鳞片,翅的后缘有较长的鳞片,称翅繸。翅鳞可形成麻点、斑点或条纹,在按蚊的分类方面是一重要依据。蚊足细长,分别称前足、中足和后足。足上常有鳞片形成的黑白斑点和环纹,为蚊种分类特征之一。
腹部:
分11 节,第一节不易查见;2~8 节明显可见,有的蚊种在其背面具有由淡色鳞片组成的淡色横带、纵条或斑;最末3 节变为外生殖器。雌蚊腹部末端有尾须一对,雄蚊则为钳状的抱器,构造复杂,是鉴别蚊种的重要依据。
内部结构
消化系统:
包括口腔、咽、食管、胃、肠及肛门。胃是消化道的主要部分,食物的消化与吸收均在胃内进行。在前胸内有1 对唾腺,每一唾腺分3 叶,每叶有一小唾腺管,最后汇合成总唾腺管,通入舌内。唾腺管能分泌和贮存唾液。唾液中含有多种酶,例如能阻止被叮刺的人或动物的血液凝聚的抗血凝素(Anticoagulin ),破坏吸入的红细胞的溶血素(Haemolysin )和使破坏的红细胞凝集的凝集素(Agglutinin )。
蚊喙为刺吸式口器, 是传播病原体的重要构造。由上内唇(上唇咽)、舌各1 个,上、下颚各1 对,共同组成细长的针状结构,包藏在鞘状下唇之内。上内唇细长,腹面凹陷构成食物管的内壁,舌位于上内唇之下,和上颚共同把开放的底面封闭起来,组成食管,以吸取血液。舌的中央有一条唾液管。上颚末端较宽如刀状,其内侧具细锯齿,是蚊吸血时首先用以切割皮肤的工具。下颚末端较窄呈细刀状,其末端具有粗锯齿,是随着皮肤切开以后,起锯刺皮肤的功用。下唇的表面被覆鳞片,多呈暗色,其末端裂为二片,称唇瓣(Labellae)。当雌蚊吸血时,针状结构刺入皮肤,而唇瓣在皮肤外挟住所有刺吸器官,下唇则向后弯曲而留在皮外,具有保护与支持刺吸器的作用。但雄蚊的上、下颚已退化或几乎消失,不能刺入皮肤,因而不适于吸血。在喙的两旁有触须(下颚须)1 对,为下颚的附肢。按蚊的雌、雄蚊触须与喙等长,但雄蚊触须的末两节膨大而向外弯曲;库蚊、伊蚊的雌蚊触须比喙短,雄蚊的触须则较缘长或等长(少数蚊种例外)。触须是刺吸时的感觉器官。
生殖系统:
雄蚊有睾丸1 对,自每一睾丸发出的输精管在远端膨大为储精囊,两者会合成射精管。射精管远端为阴茎,阴茎两侧有抱器。雌蚊有卵巢1 对,输卵管在汇成总输卵管前的膨大部称壶腹,总输卵管与阴道相连。在阴道的末端有受精囊(按蚊1 个,库蚊和伊蚊3 个)和1 对副腺的开口,阴道则开口于第八、九腹节交界处的腹面。每个卵巢由几十个至二百多个卵巢小管组成。每个卵巢小管包括3 个发育程度不同的卵泡囊(F0llice ),顶端的为增殖卵泡囊,中间为幼小卵泡囊,靠近输卵管的为成卵卵泡囊。当成卵卵泡囊中的卵成熟排出后,幼小卵泡囊又发育为成卵卵泡囊,卵泡囊依次逐个发育成熟。每排出一次卵,顺卵巢小管上就留有1个膨大部。此外,呼吸系统中的微气管在卵巢上的分布成卷成细密的丝状,卵巢在妊娠后膨大,微气管也因而伸直,故可鉴别雌蚊是否经产。